《新生》读书笔记

图片[1] - 《新生》读书笔记 - 登山亦有道

正文摘录

1.七年就是一辈子。每一辈子都要至少习得一个重要的技能,进而获得不可逆的重生。第一年可以像苍蝇一样左冲右突,一旦找到了突破口就要像蜜蜂一样,朝着既定的方向不断飞行。习得任何技能的过程中,我们都知道刻意训练并不依赖任何运气,只要付出就有收获。越是早期,越应该花更多时间精力去学习(磨练技能)。我们就是相信学识决定一切。

2. 衡量学习效果的标准也很清楚:生活没有随之改变,就是没学会、没学好 —— 因为只有践行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手段。我们不需要榜样,我们要成为他人的榜样。

3. 如果不是亲自跳进去的话,知道的毕竟有所偏颇。

4. 你无法连接未来的点,你只能连接过去的点。所以你只能也最好相信那些点终究会连起来。

5. 如果自己运气不足够好的话 —— 努力和坚持真的并不算资本,因为那本来就是应该的

6. 爱因斯坦说过这么一句: “Compound interest is the eighth wonder of the world. He who understands it, earns it ... he who doesn't ... pays it.” 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知之者赚、不知之者被赚。

7. 只要能积累的东西,基本上最终都会产生复利效应。如果没有继承资产,那么就持续积累知识罢,我们运气真的很好。 我们恰恰活在一个知识变现很容易、且越来越容易、且变现金额越来越大的时代。

8. 那所谓的“法定”是制约企业的,又不是制约我个人的。我什么时候该休息,应该是我说了算啊。手里本来有要做的事儿,结果可倒好,法定要求休息,我就休息了,那手里的事儿怎么办?在不得不与他人协同的时候,法定假日更是气人,活生生把很多事儿给搅黄,且每个人都不在乎 —— 他们说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

9. 想要看到复利的效果,就必须有足够长的时间,而且越往后效果越显著。时间是不可管理的,于是,就只能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10. 践行的人生与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并不兼容,这是没办法的事情。相互之间也没必要羡慕,选择之后就是不可逆的,没办法的事儿又何必羡慕?

11. 想到了,学到了,就当真了;当真了,就当真做了,且真的做到了,这才是践行。

12. 每个人都是出生的时候,都只能是原创。结果,绝大多数人活着活着就一不小心把自己活成了盗版……

13. 钱花掉了,才属于自己,时间度过了,才可以算进生命,这是朴素的道理。

14. “天下武功,无坚不摧,唯快不破”…… 真心不觉得这话装逼捣蛋,知道确实是那么个理儿。

15. 财务上的“重力加速度”,林林总总包括很多,主要包括: 无继承资产 债务与利息 欺骗与背叛 间或一定发生的灾难 税务与保险 必需品开支

16. 我们的大脑是不会对自己撒谎的,你要一定对它撒谎,它的策略就是相信那个谎言,直到那个谎言变成事实。

17. 灵感更多的时候是创作过程中获得的,而不是创作的起点。2

18. 所有的安慰其实都是不起作用的。你心里有什么样的苦,首先可能是说不出来的,其次就算是说出来别人也不见得理解,再次,所有的安慰都是完全没用的。

19. 什么叫“打破牙齿和血吞”啊?这是曾国藩写给他弟弟的信中的一句话,大意是说,你跟人打架,牙齿被打碎了,怎么办呀?不能吐出来,要带着血咽下去,不能让别人看到。

20. 但凡有点办法的人,就忙着做事去了,抱怨、诉苦管啥用啊?这就是我的看法。

21. 人害你,你也可能很倒霉。 关键时刻,谁都帮不上忙,只能靠自己。

22. 情绪与目标无关,相对于“达成目标”只有行动才是相关事件。

23. 情绪的鸿沟,只要真正跨越一次,就真的不可逆了,因为你已经明白一个道理,情绪与目标无关,相对于“达成目标”只有行动才是相关事件。

24. 没人知道你的苦。所以,坚决不要抱怨。 没人害你,你也可能很倒霉。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差一点成功了。 关键时刻,不要掉链子,没人能帮你,只有靠自己。 情绪这东西,百无一用,行动才是必须的。

25. 尽管销售这事儿我很擅长,但我必须不让自己继续做这件事情,否则我会永远依赖它、到最后就变成只能依赖它,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26. 在自己的能力不够的情况下,在自己依然非常渺小的情况下,生活不会给你什么机会让你选择,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儿:生活给你什么你就用好什么,这已经是很坚强的态度了。

27. 所有的重生都是主动的选择。事实上,我越来越倾向于认定,刚才已经说过: 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活着的根本方法,就是看他是否有意愿、有能力做出主动的选择。

28. 自欺欺人(rationalization)是一种恶习,一旦染上,就很难去除。

29. 记录是有好处的。它会成为一个参照系,明显的参照系,放在那里。再有愚蠢想法的时候,会让你不由自主地在脑子里搜索记录在那里的曾经的愚蠢行为,而后,那些愚蠢的想法就很难转化为愚蠢的行动了 —— 甚至,那些记录就好像是个筛子,把很多愚蠢的想法直接过滤掉了,乃至于你都不知道。

30. 只有少数人在发现自己不小心犯了错之后,马上用嘴道歉,随后开始用行动道歉,弥补,直至一切恢复原状,甚至比原来更好——这其中可能需要付出很多代价,但他们知道这是自己必须做的,否则就不再是自己。

31. 严于律己、宽于律人,对我来说不再是一句“有道理的废话”,而是清楚的实践。而且,这其实是一种“自私的实践”。严于律己,其实等同于在提高自己的效率;严于律人,其实等同于降低自己的效率,或者用另外一个说法就是,允许他人拖累自己的效率。与此同时,严于律人的副产品常常只不过是“凭什么让他们占便宜?” 或者 “我也不必当个好人罢?” 之类的特别容易转换为行动的愚蠢想法。

32.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做一些这样那样的蠢事,关键在于一个人是否能够成长到可以承担那些责任,修复那些错误的地步 —— 大多数人不能。

33. 实体论者相信能力和智力都是固定的(至少是有固定上限的),而渐进论者知道能力和智力都是逐步积累获得的(甚至是没有上限的)。这两种观念带来的差异无法想象地巨大。

34. 人要有自信,但,应该是对自己的未来有自信,而对现在的自己,对过去的自己,自信、自负、自卑其实都是无意义的,要现实才对 —— 错了就是错了,蠢了就是蠢了,把自己变得更好才能弥补那些错误,才能承担当初的愚蠢。

35. 他们说他们的,我做我的,他们舒服他们的,我舒服我的,其实可以互不干涉,只不过是他们以为他们的干涉有用而已,我要是像之前那样一不小心就真的被他们干涉了,那才不划算呢。

36. 高品质生活完全从停止自欺欺人开始……

37. 该自卑的时候就得自卑。 这真是个解脱,因为终于明白,自卑是一种必然的存在。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我记录了这个感悟。甚至总结了一些方法论: 停止嘲弄他人 忘记自己的优点 适当地放纵一下自己

38. 我应该对自己的未来自信,而不是对自己的现状自信…… 拿着现状与他人相互比较,必然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 —— 而比较带来的幸福感,通常也是虚妄的。即便是要比较,那被比较的对象也应该是“自己的现状”和“自己的未来”;而不是“自己的现状”与“别人的现状”。

39. 我能够真心为了别人的进步和成功感到高兴,说明我终于有了真正的自信。

40. 我倒不是害怕别人成功,我是怕别人(尤其是身边的人)比我更早成功;我倒不是不相信自己早晚会成功,我是怕别人的成功比自己的成功更大……

41. 生活中遇到问题,就犹如遇到一个已经被锁上了的锁头,而那钥匙一定不在锁孔里,否则那锁头一拧钥匙就开了啊。遇到打不开的锁头,当然要到其他地方找钥匙,而不是盯着锁头发呆。找钥匙所耗费的时间可能很短,也可能很久。

42. 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自信,就看他是否能真心为他人的成功而毫无芥蒂地感到高兴。

43. 关于鸡汤,人们有普遍的误解,一方面也确实有大量的“毒鸡汤”,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若是换个词,大家基本上也不会讨厌:进补方法论 —— 任何进步都是有方法的啊!

44. 想当然的念头,常常来自于周遭环境,一团乱糟糟的东西打成包,直接植入了自己的操作系统,最要命的是它们通常还处于底层,所以才想当然,所以它们的害处才不易察觉。

45. 人与人的差异在哪里?在我看来主要是观念上的差异。上面让我错过一辈子的,就是个落后的观念: 别人做不好的,我也别做了罢……

46. 一切的学习都依赖记忆力。记忆力好不一定学习好,但记忆力差学习一定很吃力……

47. 读一本好书,基本上就是对操作系统的一次升级 ,或者起码一点的升级(叫“打补丁”也可以)

48. 很多其实很重要的建议,常常只不过是因为陈述过于笼统而难以传递,难以接受,难以践行。

49. 找出那些想当然的念头,挨个审视一遍,看看它对不对?有没有道理?是否应该被升级,或者被替换?这事儿一定要仔细,因为那些不经审视就嵌入操作系统的“想当然”实在是太危险了……

50. 这世上没有完美的操作系统。每个操作系统都或多或少有它自己的局限,就算它有优势,也不能彻底消灭 bug(生活中的麻烦,不小心出现的错误等等)。

51. 粗糙、原始的操作系统的主要特征是:它越差就越自洽,漏洞百出却又能持续运转,最关键的是:它没有任何自动升级的机制。

52. 我们必须、也只能自主且持续地更新自己的操作系统…… 否则我们与那些已经报废的计算机有什么区别?甚至还不如它们呢!因为它们起码自己并不会有因为报废而难过的意识……

53. 有效在于我们从计算机上可以学到很多很多优秀的概念与方法论;诡异在于这个东西竟然是我们自己发明的。

54. 我们从计算机上可以学到的,其实是极少数极少数聪明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55. 熟练使用工具,也是“升级”硬件的一种方法。一个比较常见的例子是,很多人学会开车一段时间之后,就会体验到方向盘好像已经是自己身上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样,可以像使用手脚一样使用方向盘,“随心所欲”。

56. 器械练习也好,有氧运动也罢,整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其实是安全1。一旦哪儿受伤了,少则一两个月别练了,重则直接废掉。

57. 人就是这样,不仅操作系统可以升级,连硬件都可以升级…… 有什么理由不升级呢?!

58. 一般来说,类比是我们在说明或理解时所使用的思维辅助工具,它的使用过程大抵如下: 为了向对方解释清楚未知的 X …… (或者为了理解尚处于未知的 X……) 去找一个与 X 类似的、但是对方肯定已经理解的 A 说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X ≈ A 把 A (或 A 与 X 相似的地方) 解释清楚…… 于是 X 不言自明……

59. “经典类比”的数量极其有限; 因为好的喻体实在难找,既要足够相似,又要对方已知,不仅如此,还需要创造者刻意留心寻找 —— 同时满足三个要求的概率当然远远低于只需要满足其中一个条件的概率…… 创造恰当甚至精妙的类比,绝对是一种超强的能力,也是超强能力的一种表现。

60. 教育就像一副眼镜。 戴上眼镜之前和之后,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同样的世界;但带上眼镜之后,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 教育也一样,受教育之前与之后,我们身处的其实是同样的世界;可受教育之后,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想得更明白,选择得更有效,行动起来更有收获……

61. 科学确实是由信息构成的,正如房子是用砖头盖的一样。可问题在于,正如仅仅一堆砖头放在那里的时候我们不能称其为房子一样,一堆信息放在一块儿就叫科学,有点不像话……

62. 极为恰当的类比,常常只不过是“妙手偶得之”,而想要再找一个“旗鼓相当”的就几乎不可能了。

63. 所以,能用精妙的类比的人,比那些能理解精妙类比的人可能要“聪明”许多;而连精妙类比都理解不了的人,就相对“笨”很多2……

64. 类比的逻辑重点是“像”而不是“是”; “≈” 并非 “=” 或者 “≡”;

65. 不小心混淆了“像”与“是”的人,在用类比理解新事物的时候,接着下一步要犯的错误就是“以偏概全” —— 因为新事物已经等同于(是)旧事物了,那就没什么需要“理解”的了嘛!更没有了继续研究得必要……

66. 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我总是告诫自己,暂时先克制寻找类比的冲动,因为不恰当的类比还不如没有类比,甚至,不恰当的类比干脆相当于有毒,会麻醉我们的大脑,阻止我们有效地思考。

67. 过往我砸过的、凿过冰缝、冰洞,终于以某种方式(几乎肯定是我之前完全不知道的方式)形成了一个三角,力学原理瞬间爆发,那冰一下子大面积破开…… 于是,我终于“入水”了。

[笔记]厚积薄发,水滴石穿。

68. 把登山当作类比,与把破冰当作类比,有一点不一样的地方。把登山当作类比的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以为“突破”是看得到目标的事情 —— 因为山顶就在那里。把破冰当作类比的时候,我就很自然地不太在意那个可以看得见、想得到的目标,很理直气壮地明白:我要去的是一个现在完全看不到的地方,但肯定是不一样的世界。

69. 类比在使用的时候不得不小心。寻找更为恰当,更为准确的类比,其实不是像很多人想当然的那样,“不就是个说法嘛?!” —— 因为说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说法、想法可能引发的是最重要的东西:行动。4

70. 我们的操作系统主要由两个紧密相关的部分构成,我们要持续升级的只不过是: 概念及其相关方法论

71. “没概念”其实是非常可怕的。很多人都是在考过驾照最终上路了之后才发现自己之前作为行人对安全是多么地“没概念”。

72. 在任何一个领域,对该领域中重要的概念无知,那就真的与白痴无异 —— 这事儿跟“智商高低”全无关系。所以,学习就是让自己变聪明的过程,习得那个领域中最重要的概念,琢磨清楚相关的方法论,就马上“不那么白痴了”。

73. 在被废弃了之后,在新的、更准确的、更有价值发现意义的概念出现之后,一意孤行地继续使用这种废弃的概念,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坏处罢?

74. 输入是为了处理啊,胡乱处理,甚至无法处理,输入了也没用啊!读书不是吃东西啊,读书就算有点像吃东西,那也是要消化了之后再排泄啊!不消化很难受的好不好?

75. 我们的脑子里 —— 就是我们操作系统里 —— 描述正确的、理解完整的概念和方法论越多,我们理解新概念、新方法论的速度越快,融会贯通能力也越强……理解速度快了,阅读速度放慢一点,效率可能更高呢。

76. 固守型的人(Be Good Type)更关注自己当时的表现,更在意外界对那表现的看法; 进取型的人(Be Better Type)更关注自己当时有无进步,并不在意对外界的看法; 第一种人过分在意自己当时当刻的表现,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如果“感觉有可能做不好”,就直接不做了 —— 省的丢人。第二种人常常并不在意外界的看法,他们知道自己有可能做得并不好,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进步,只要下一次比这一次更好,就是他们想要的结果。

77. 固守型的人更倾向于相信智商是固定的; 固守型的人更倾向于认为与努力相比天份更重要; 固守型的人更倾向于认为命运多少是已经安排好的…… 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固守型、进取型的人)来自于一本书,《成功,动机与目标》(Succeed: How Can We Reach Our Goals, by Heidi Grant Halvorson)。

78. 致命的不是压力本身,而是压力与观念(认为压力有害健康甚至致命)的组合。

79. 面对同样的压力,这两种人会做出截然相反的选择。固守型的人,在压力下表现会更差,表现差会进一步导致他全方位溃退。进取型的人,在压力下反倒可能更有动力,因为历史经验反复告诉他自己总会越来越好的……

80. 所谓的成长,从这个意义上描述,就是这样的: 学会了哪些原本不知道的概念和方法论?? 哪些已有的概念和方法论被进一步打磨了?

81. 成长从来都是需要过程的(常常是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有足够的反馈机制去激励。成长可量化了,它就有了足够的动力。而这本身,也是“成长与重生的方法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实践的深入,最终,你会跟我有一样的感触: 一切都是学识决定的。

82. 所谓的非议,是用来欺负弱者的 —— 那些混蛋们根本不敢对明显的强者有所非议,因为他们知道随后的报复可不是闹着玩的。

83. 善恶其实是次要的。所谓“人人心里有杆秤”——那秤称的其实是强弱。

84. 面对非议的时候, 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去辩解,而是想办法让自己变得更强。

85. 自己错了,就承认,并且想办法承担后果 —— 我觉得大丈夫就应该这样。而别人错了,承认与承担都是别人的事情,用不着我去操心;如果那错造成了我的损失,可也无法上升到法律保护高度,那我就懒得追究 —— 因为我自认自己的时间精力更为宝贵,不应该浪费在这样的地方,甚至连生气的必要都没有,大好的人生在等着自己,哪里有功夫理会那些?

[笔记]严以律己,宽于律人。

86. 有些概念,在绝大多数人脑子里干脆就是混沌的,比如“价值” —— 什么是价值?如何衡量价值?“价值”这个概念,被我私下里称为“哈姆雷特概念”,因为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旦争论中出现这种概念上的冲突,那么基本上争论演变成争吵,甚至只剩下吵,就是永恒的狗血结局。

87. 你所处在的那个位置,常常会决定你的视角 —— 虽然走到那个位置是你的主动选择,但站在那里之后,那个视角却可能会反过来限制你能看到的、能想到的东西 —— 甚至,即便你努力保持清醒也有时候完全不起作用。

88. 相信“压力影响健康”的人,健康就真的受到了影响;相信“压力不影响健康”的人,健康就真的没有受到影响 —— 这种观念影响结局的现象,使得有些争论永无平息之日,因为从争论双方各自的视角来看,自己都是天经地义地正确的!

89. 当我开始觉得争论完全是浪费时间的时候,才开始反应过来,原来讨论和争论并不一回事儿,有核心上的差异: 讨论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更明白; 争论的目标是为了彻底说服对方;

90. 小的个体更容易闹情绪,若是有情绪掺杂,那么言论就越发地不靠谱,不靠谱的言论又掺杂着更多的情绪,恶性循环生生不息。 也就是说,争论不仅浪费时间精力,更重要的是它妨碍自己成为一个清醒淡定的人 —— 这可能造成的自我伤害太大了,必须彻底根除。

91. 弱小的个体更容易闹情绪,若是有情绪掺杂,那么言论就越发地不靠谱,不靠谱的言论又掺杂着更多的情绪,恶性循环生生不息。 也就是说,争论不仅浪费时间精力,更重要的是它妨碍自己成为一个清醒淡定的人 —— 这可能造成的自我伤害太大了,必须彻底根除。

92. 一旦自己参与争论,无论结果如何 —— 通常当然不是另外一方心服口服,而是不欢而散 —— 双方都开始(必须)鄙视对方,然后双方都沦为鄙视链中的某一环而已。 有些事情,尤其是倒霉事情,其实是自找的 —— 很多人没注意到而已。

93. 鄙视链也是一样的,那是个循环嵌套的局,一旦置身其中,必然会反过来被鄙视,早晚而已,私下或者公开,谁都逃不掉。不想被鄙视,就别在那个局里。

94. 时常反省,就会知道鄙视与争论一样,通常是自身弱小才更容易产生的冲动,常常是自欺欺人的表现。嗯,被鄙视,其实是自找的。

95. 跟家人沟通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了几个小规矩: 我要做好至少尝试确认三次是否真的可以开始沟通; 沟通有很多种方式,不能局限在特定的某种方式上; 我要有个办法确认每次沟通确实成功; 如果事儿足够大,我就会切块,分步沟通; 总而言之每个环节上都一定要有清楚的确认机制……

96. 跟家人沟通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了几个小规矩: 我要做好至少尝试确认三次是否真的可以开始沟通; 沟通有很多种方式,不能局限在特定的某种方式上; 我要有个办法确认每次沟通确实成功; 如果事儿足够大,我就会切块,分步沟通; 总而言之每个环节上都一定要有清楚的确认机制…… 很多事儿,其实很复杂,想要一下子说明白,一下子让对方想通,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那怎么办?必须把整个事情提前拆分好,分清楚主次,分清楚先后,然后一件一件地来,并且在这过程中,还要反复确认确实沟通成功才能进行下一步……

97. 高级的操作系统(比如多任务操作系统)与低级的操作系统(比如单任务操作系统)沟通是很困难的,因为对于高级操作系统来说,“向下兼容”不仅很困难,干脆是一种不可能克服的拖累 —— 当然,事实上,“向下兼容”只不过是良好愿望而已,事实上根本做不到。 所以,在选择伴侣的时候,最好…… 寻找同级别的操作系统; 要升级就大家一块儿升级……

98. 在选择伴侣的时候,貌似绝大多数人并不关心那最核心、最重要的“操作系统”,而是只关心其它的方面 —— 他们误以为重要的方面。这就是症结所在。比如,“门当户对”,其实就可能是为了找到“合适的、可兼容的操作系统”,只不过,这种方法论,不直接,不本质,也不够朴素,所以总是出现各种差错,酿成各种悲剧。

99. 不要跟傻屄争论,他们会把你拉到他们的世界里,用他们多年的丰富经验迅速捣毁你的一切……他们凯旋不用归,而你就惨了,回不来了……

100. 其实啊,“我们有规定”,从来都是一种托词。谁敢拿出一个明显不合法的规定给外人看呢?是,你们有规定,和我有什么关系啊?我不必遵守你们的规定,我只需要遵纪守法,难道你们的规定能够凌驾于法律之上?那经理当然拿不出规定——因为他们其实没有这个规定,于是只好给我退了。

101. 有规定没问题啊,拿出来给我看看呗…… 先说清楚啊,我一会儿哪怕嗓门大了,也不是针对你个人,是被你们公司气的……

102. 不跟老婆吵架,不跟家人吵架,若是能做到,绝对等于多活好几辈子。还是那句话,什么时间管理技巧之类的东西,相比之下都弱爆了,它们顶多只能解决鸡毛蒜皮的小问题,对于大块时间的浪费,那些技巧完全无能为力。

103. 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论都一样,只盯着问题本身找答案,只能得到最肤浅的结论。上面这四条,虽然已经是很好的方法论了,但其实并不十分高级。真正高级的是这个: 多赚钱,快赚钱,有钱到吃得起亏的地步。

104. 吃不起亏,就很容易生气;很生气,就很容易失控,最终无法解决问题,既浪费了时间,又不得不接受不好的结果,于是恶性循环……

105. 哪里有什么好脾气啊,只有想的明白和想不明白…… 因为想不明白而抓耳挠腮的时候多的去了,实际上,我自己天天都有生气的时候,气自己为什么那么笨,连这点问题都解决不了…… 能解决问题就不用生气了罢。

106. 虽然从小交下的老朋友其实不多,但几乎每一个都是我自己主动保持联系所以才一直有联系的。维系交往,是耗费时间精力的,两个人的交往过程中,一定至少有一个是主动的,而我就是那个主动的人,因为我觉得这些“成本”是必然存在,也是必须承担的。

107. 朋友就是那些与我们共度时光,让我们感觉温暖,让我们心甘情愿地付出的人。而这里所说的付出,常常是我愿意花时间、花精力主动联络,主动维系友谊的那些人。

108. 每个人的友谊,质量是不一样的。对朋友来说,真正有用的,不是那种肤浅含混的“够意思”,“讲义气”,而是帮助对方成长,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友谊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来自于各自的成长或者共同成长。

109. 花时间,就是耗费生命。时间就是这样,无论你干什么,它都会流逝,并不会因为你虚度就给你机会重新来过。所以,我很重视自己的时间,所以愿意在老朋友身上花时间的意思是说,我很重视他们。就是这样。

110. 老婆是他这一生非血缘关系最亲的人,他对自己老婆都不好,怎么可能对你好呢?那不是扯淡吗?说啥都是没用的,得看他干啥……

111. 每个人的时间都有限,必须认真选择值得花时间的人,否则不划算。于是,我有了几个简单的标准,作为我甄别朋友的方法论: 一技之长 追求进步 真诚热情

112. 关于甄别朋友的方法论,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必须提及: 用嘴道歉的人不值得交往,用行动道歉的人遇到一个就要珍惜一个。

113. 人总是会犯错的——本质上来看,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运气不好,因为故意犯错的人是坏人,不在考虑范围内。 犯了错之后,绝大多数人只用嘴道歉。表现更为恶劣的是掩盖、撒谎、或想办法证明对方也不是个好人……这些人其实已经差不多是坏人了,再下一步就是用嘴道歉之后得不到原谅就说你小心眼啊、没风度啊、不够意思啊什么的,这样的人比坏人还坏。 只有少数人在发现自己不小心犯了错之后,马上用嘴道歉,随后开始用行动道歉,弥补,直至一切恢复原状,甚至比原来更好——这其中可能需要付出很多代价,但他们知道这是自己必须做的,否则就不再是自己。

114. 不要说多人,就是两个人交往,也最好尽量避免求人的状态,这样的关系没办法长久。最好是能够创造一个两人共赢的局面,各自都开心。这不太容易做到,但肯定值得为此多花时间做功课。

115. 这世上绝大多数人是没有战友的 —— 甚至他们连真正的朋友都没有。没有朋友的人,是不会幸福的,因为他与这个世界没有真实有效的连接,有了好东西,没地方去分享,也没有人跟他分享什么……进而,没有战友的人呢,是很难有所成就的,因为一切的追求,最终都是战斗啊!

116. 要先把自己变成战士,然后才有资格寻找到其他的战士,找到共同目标之后,成为战友,然后共同浴血奋战,达成成就。

117. 既然卖东西是耗费时间精力的,而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差不多,反正都是有上限的,于是,卖利润低的东西就是亏的。薄利多销也是一种策略,但我总觉得你得是个厂主这个策略才有意义。

118. 哪里不够透明,哪里就可能有高利润 —— 二十多年后,人们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利润差。

119. 销售是有责任的。人家相信你,在你这里买了个东西,那是人家当你是好人,起码不是骗子;随后出了问题,对方确实有涵养,知道那不是你的问题,但你不愧疚吗?我会的。每次发生类似事情的时候,我都觉得难受,特别难受。

120. 做出真正好的东西,销售就好像是不存在了一样,放在那里就行 —— 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互联网时代。

121. 做出最好的东西,不是不讲理,而是不用讲理了 —— 因为把东西做到最好,就是最大的理,这事儿都做完了,还有啥可讲的?你都把东西做到最好了,还有人说三道四,那就随他们去罢,忽略他们,过滤掉他们,没时间跟他们打交道,就是这样。

122. 即便是最好的朋友,也有可能并不理解你的真诚。

123. 真诚这个东西,说出来的时候是最容易被低估的,甚至不像是真的。

124. 知识是很难传播的。可以瞬间传播的,通常只不过是段子、谣言和八卦。系统有效的知识,常常被敬而远之,真不知道为什么。

125. 干嘛就去干嘛,说那么多有什么用? 做了,就有变化,有变化,自己先开心,别人看不看得到其实并不重要罢? 少说导致更专注,更专注导致变化最大化,有时候吓到别人,也怪不得自己罢?

126. 该干嘛就去干嘛,说那么多有什么用? 做了,就有变化,有变化,自己先开心,别人看不看得到其实并不重要罢? 少说导致更专注,更专注导致变化最大化,有时候吓到别人,也怪不得自己罢?

127. 说服他人有两个重要的终极诀窍。 第一个:让对方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把结论塞给对方。

128. 第二个,实际上是第一个的升级版:自己成为榜样,对方若是认同,自然就会追随。

129. 有效沟通,真的很难。与其花时间精力推销,还真不如把那时间花在自己身上,默默地成为榜样好了。

130. 对于永存问题,正确又简单的方法论是: 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暂时)别去解决了罢。 这并不是说彻底放弃了,彻底不管了。这就好像人类为了文明建立了法制,并通过无数代的努力不断完善…… 可最终,法制也有缺陷,也引发了一系列更为难办的永存问题。所以,更准确的陈述应该是: 面对永存问题,尽力就好。

131. 每一代人的出生,都是一次“野蛮人”对“文明”的入侵 —— 这是 Thomas Sowell 的说法,他接着说 —— 我们必须在这些野蛮人长大成势之前用好的教育消灭那些可能的恶势力(指思维中的恶势力);一代人的退步,需要许多代人承担损失—— 这个问题反复出现,持续存在,谁都没办法彻底消灭这个问题,虽然整个人类一直在与这个问题抗争…… 对于永存问题,正确又简单的方法论是: 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暂时)别去解决了罢。 这并不是说彻底放弃了,彻底不管了。这就好像人类为了文明建立了法制,并通过无数代的努力不断完善…… 可最终,法制也有缺陷,也引发了一系列更为难办的永存问题。所以,更准确的陈述应该是: 面对永存问题,尽力就好。

132. 主次不分,是绝大多数人的永存问题。我们不能这样。如果有问题非要解决不可,我们一定要分清楚那里面的主次,把最重要的先做好,这个做到了之后,再去关注细节,而这样的时候也确实有能力关注更细的细节,否则,本末倒置,一无所是。

133. 永远问自己,“什么是最重要的?” —— 先去做那些真正重要、最重要的事儿,先去解决那些真正重要、最重要的问题,至于细节么,那是要等到前面那些事儿做完之后再去做的事情……所以,有些问题不用解决,至少不用在最重要的问题被解决之前解决。

134. 一般来说,公司内部的问题,基本上都是由于发展不够快,或者发展放缓造成的,够快地发展,持续地发展,相当于免疫力,大多数问题只不过是感冒,甚至不需要治疗,它们并不是癌症晚期之类的不治之症。

135. 学习本来是并不困难的事情,但起点上偷懒了,起点上不扎实,后面才因此变得困难起来,问题不断,直至寸步难行。

136. 很多人没有过恰当的基础理财教育,不懂得 a) 10% 以上的利息就已经开始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不懂得 b) 本金安全比收益更重要(重要很多倍!)…… 就是这么两个基础概念的缺失,造成了一片又一片的受害者,业内叫“一茬又一茬的韭菜”……

137. 这一点上,中国的文化比较落后,“只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是根深蒂固的普遍共识。这很讨厌,最终的结果就是“家家户户都有陈年瓦上霜”……

138. 坏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自己不吱声,希望有人替自己出头,却又完全不知道“替天行道”实际上是成本很高、风险很大的活动……说实话, 这从某个角度望过去,哪儿是天真啊?不仅是自私,还是深刻而隐秘的恶毒。

139. 方面,专注于自己的进步,让自己成为能解决更多问题、更大问题的人—— 只要时间足够久,进步是一定的; 把自己能解决的问题,都给解决了,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 另一方面,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帮助那些可能解决很大问题的人。但必须牢记,解决那些问题,可能并不是此人的责任,也不一定是此人能有的运气。 很多的时候,就是这样, 所谓的“平和”只不过是认真思考的结果。

140. 一方面,专注于自己的进步,让自己成为能解决更多问题、更大问题的人—— 只要时间足够久,进步是一定的; 把自己能解决的问题,都给解决了,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 另一方面,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帮助那些可能解决很大问题的人。但必须牢记,解决那些问题,可能并不是此人的责任,也不一定是此人能有的运气。 很多的时候,就是这样, 所谓的“平和”只不过是认真思考的结果。

141. (总结) (一)有些问题是永远解决不了的 (二)有些问题是不用解决的 (三)有些问题可能会自动消失 (四)有些问题是自己造成的 (五)有些问题是其他人的问题 (六)有些问题是所有人的问题 (七)大多数问题需要特定的人解决

142. 如果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是随机的,而有些事件是好的,有些事件是坏的,那么无论我现在遇到过的坏事儿有多少,好事儿还是会出现的,大小不同而已,早晚而已。这是多简单的道理啊!

143. 笃信逻辑,精于推演,是 活在未来的关键。有些事情,有些选择,在做的那一瞬间,就注定了未来一定会倒霉,这样的事情不能去做。

144. 有些东西、有些知识,一旦知道了,就是不可逆的,你不可能从此装作不知道。于是我就开始去研究这个东西去了……

145. 学习,从来都是创造惊喜、创造好运的最优路径。每个真正习得过技能的人终究有一天会发出惊叹: 真没想到在这里可以用上!

146. 学习就是反复打磨概念与方法论,等着注定的惊喜注定地发生。

147. 学习的时候不要问有什么用,因为不一定在将来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会用到。本质上来看,这也是一种放弃直接因果判断,利用一定的随机性创造惊喜的方法论。

148. 通过恰当的统筹,让自己多开几个进程,齐头并进地去做一些事情,永远是提高效率的基本手段。 而多管齐下,齐头并进,也是创造惊喜的好方法,理由很简单,效率高了,成果就多了,成果这东西,跟之前提到的“连接”啊、“节点”啊一样,越多越好,这些成果本身也是节点,它们之间也会产生连接,最终一样产生聚变,至于能够获得什么,我们还不知道,但我们知道一定会有所获得。

149. 创造惊喜的方法论,有这么七个: 你必须相信你自己会有好运的 尽量不做可能倒霉的事情 保持开放 持续学习 创造更多的连接 保留适当的随机 多管齐下,齐头并进

150. 在“技能-运气”的横轴上,尽量选择去做靠近左端的活动,就是那些更多依赖技能,更少依赖运气的活动。 下棋、学习,都是完全不靠运气的 —— 只靠积累。于此同时,无论做什么,都需要技能,而技能只能靠积累。

151. 当坏运气发生的时候,有能力抵御、有能力承受,那么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因为那些没有干掉我们的事儿会使我们变得更强

152. 原本想象不到的好事儿“竟然”发生了…… (这是当然的惊喜) 原本想象不到的坏事儿发生了,别人被摧毁了,我们却扛住了、挺过去了……乃至于后面又发生了很多好事儿 —— 而这些好事,若是我们早就被摧毁了的话,原本是不可能存在的……(这是争取来的惊喜) 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学习,本质上是在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让自己不被病毒打倒。这个类比告诉我们,有的时候,我们甚至有必要主动给自己下毒 —— 这就是打疫苗的原理。你看,类比真的影响思维。

153. 你必须相信你自己会有好运的 尽量不做可能倒霉的事情 保持开放 持续学习 创造更多的连接 保留适当的随机 多管齐下,齐头并进

154. 实验、坚持不懈、试错、冒险、即兴发挥、最佳途径、迂回前进、混乱、刻板和随机应变,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应付变化。"

155. 无论是谁,若是只有一根筋,总有一天会倒霉。

156. 凡事儿多琢磨一会儿。一旦真开始想了(思考),就可能得到不一样的结论;收获多起来之后,遇到重要的事儿,一般都舍不得不想 —— 知道不多想想就会吃亏的。

157. 刚刚冲进一个新领域的时候,我会把自己调整为“苍蝇模式” 。

158. 在我找到“门道”之前,我就是一只苍蝇,乱打乱撞实际上就是最佳的选择、最佳策略。

159. 做销售,很快发现信任最重要;做教育很快发现榜样很重要;做留学咨询很快发现家长才是客户;做电商导流很快发现反向筛选客户很重要;做比特币很快发现买进来且拿住才最重要;做互联网创业早期项目投资很快发现行研最重要……

160. 找到门道之后怎么办?我会马上把自己调到另外一个模式“蜜蜂模式”。 既然自己已经有了正确的敏感,那就应该不断打磨那个敏感,让那个敏感为己所用,让自己飞得更远、更高。

161. 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 开始有足够数量的人看不起某种因新趋势的存在而产生的行为模式的时候,基本上总是那个趋势要发力的时间点。

162. 真正的大势,很少频繁出现,尤其对个体来说,能够感知的大势更少。

163. 转换焦点 ,就是这样一个非常锋利的方法论。其实,关于转换焦点,我在此之前有过一个公开的课程:不是以理服人,而是 以理服己。事实上,选择 活在未来而不是当下, 研究新生事物的时候更应该关注优点而不是缺点,等等,也都是转换焦点这个方法论的重要应用。

164. 再比如说,当我们关注未来的时候,我们究竟应该 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未来呢? 还是 更多地关注这个世界的未来呢? 这是两个不同的焦点。从小被逼着写了无数遍《我的理想》的我们,一直就没有人提醒,其实起码有两个关注焦点,一个是自己,另一个是这个世界。

165. 如果关注焦点在自己身上,甚至以为“当然应该只放在自己身上”,且同时并没有想到过居然可以把关注焦点放在这个世界上,那么,一切都是海市蜃楼,基本上都是无处落脚的臆想。从这个角度望过去,绝大多数人从来就没有过理想,只有臆想,他们长期以来所向往的,其实只不过是毫无意义幻象。

166. 不是问自己,这个大势如何才能为我所用? 而是问自己,在这个大势中,我去做什么最划算?

167. 我们从计算机上可以学到的,其实是 极少数极少数聪明人 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约翰·冯·诺伊曼显然就是地球上存在过的极少数极少数聪明人之一。今天的计算机科学里(包括它的“邻居”工程学里),都有一个重要的概念: 容错(Fault tolerance)

168. 我们最好给自己的操作系统设置一定的容错机制。 比如,遇到貌似不能沟通的人(操作系统不同),多想想,就知道起码有以下几个选择: 直接停止沟通(注意不要引爆自己的情绪进而浪费时间); 只沟通能沟通的(为了节省自己的时间精力) 换个方式沟通( 开个虚拟机玩玩?) 伪沟通……(为了避免引爆对方的情绪浪费自己的时间)

169. 即便人家是错的,不好的,我的评论真的有多大意义吗?与其花时间在那上面,还不如做点自己认为对的事儿更好一些罢?

170. 没有冗余度设计的系统,通常不够健壮,不够可靠。 不仅我们自身就是个“冗余度”很强的设计,放眼望过去,整个世界也是个冗余度很强的设计,不是吗?从这个角度望过去,那句话是对的: 这地球不是少了你就不运转了!

171. 想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个人就开始不太在意遇到的人们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了,即便是有些之前实在令我厌恶的缺点,我也尽量尝试着忽视它们 —— 因为我想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容错能力很强的系统。

172. 容错是自己的事儿。 …… 至于那个“错”,尽量别公开。这跟计算机一样,“遇错报警”,以便及时处理,这确实是容错机制中常用的手段;但计算机是遇错向自己的系统报警,而不是向别的系统报警,道理也很简单,对别的系统报警没用啊!一般来说,公开不见得有好处,甚至有坏处 —— 这么明显会做会阻碍你更多的“容错”的实践和机会。

173. 古今中外,大多数教师其实是无照执业的,剩下的就算有照,那证照也是胡乱发的。当年一想到自己的灵魂可能被他们胡搞乱搞,当场就慌了、当场就怕了、当场就知道自己必须学会自学,自己的灵魂必须自己塑造,交给谁搞都不可能放心 —— 这事儿必须自己来。

174. 只有概念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们之间才有机会产生“意外的连接” —— 即,所谓的融会贯通。

175. 学习几乎是唯一一个可以必然产生惊喜(意外的好运,Serendipity)的日常活动。并且,那些伴随着惊喜的幸福感(多巴胺分泌)就是一直在持续增长。

176. 不为自己做的事儿,做久是不大可能的

177. 人无非分为两种: 有一类人做什么事儿都是为了自己而做,即便在某件事儿上做得并不好; 另一类人做什么事儿都是为了别人而做,即便在某件事儿上做的还不错;

178. 人丑就更应该读更多的书。 所谓的聪明,虽然可能也受先天条件限制,但聪明确实是可积累、可锻炼的。 千万不要以为长得丑就不可能性感,霍金(Hawkings)说的其实是很有道理的: Smart is the new sexy. 聪明是新兴的性感。

179. “阅读速度”是个没用的概念,在我眼里,只有“理解速度”,理解速度快,才能有效提高阅读量。

180. 阅读,是为了理解,而理解这事儿,慢,即是快;快,便是无。

181. 信息这东西,必须系统才有价值。碎片化的信息也许有用,但就算完全忽略,也不至于致命。舍了就舍了,没啥。这种勇气其实不少人都有,巴菲特就是其中之一。害怕错过什么,是一种情绪,来自于空虚的情绪: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就渴望有一点什么,所以就特别害怕错过任何机会。充实的人,是不怕错过什么的,因为已经充实,错过点什么,真的无所谓,机会有的是,错过一大把又如何,反正因为充实而能够相信自己确实有实力终归抓到至少一个适合自己的机会。

182. 拿来一本书,就好像要打一场仗,打仗之前最好先考察一下地形吧? 同样的道理,拿来一本书,不应该是抓起来就从第一个字开始读起,一直读到最后……应该先看看目录,再看看附录,仔细读读前言,也不妨在网上先扫扫书评……要先大致对这本书有个了解,然后再开始行动比较好。

183. 在读的过程中,不断整理这些概念与方法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消化”的必要过程。

184.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向后总结,向前预期 —— 这是最基本的理解技巧。

185. 在良好的阅读习惯下,理解速度会不断积累,最终不断加快 —— 因为所有的知识都有共同点:它们不一定能用在哪里,它们早晚必然融会贯通。所以,理解过的东西越多,理解新的东西就越快。说穿了,理解能力差,无非就是见识少,仅此而已。

186. 读不懂怎么办?没关系,只有一个办法靠谱:硬着头皮读完,然后反复读很多遍。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本领,很多人不知道。其实,重要的知识,从来都是通过反复学习才能获得的。一下就能学会得东西,通常上价值不大。

187. 不用,学它干嘛?这与我读书的原则也是相通的:不用认真读的书,读它干嘛?这与我对生活的态度也是一样的,既然活着,就要活好,活得精彩。

188. 分享,不仅需要能力支撑,也是培养能力的最重要手段。知识分享,没有成本,只有收益 —— 双方都有的收益。

189. 分享的技巧很简单: 真诚,只分享自己确实觉得好的东西; 也是真诚,绝对不能居高临下地装蛋; 还是真诚,对方完全有可能不理解你。

190. 与喜欢学习的人泡在一起 —— 这一点真的特别重要。潜移默化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与喜欢学习的人在一起,正面的影响力很大;与不喜欢学习的人在一起,负面的影响力不仅很大也很可怕。

191. 每个月至少读一本好书,是那些关注自我成长的人的最低要求。 这个要求其实并不低,因为要读的是“好书”,而不是随便哪本书;必须是那种读过之后能给自己带来改变的书 —— 又因为要靠践行来判断是否学到,所以阅读成本其实非常高,所以才更珍惜。

192. 有繁殖能力的知识,比无繁殖能力的知识更有价值;繁殖能力强的知识,比繁殖能力差的知识更有价值。 什么叫有繁殖能力的知识呢?最好靠举个例子说明罢。 科学方法论,就是一种有繁殖能力的知识,也是迄今为止我习得的最有繁殖能力的知识。

193. 一般来说,有繁殖能力的知识: 可以积累,因为它有积累效应 必须应用,因为它有指导意义 值得传播,因为它可造福大众

194. 我们接纳任何新生事物,都不是因为它完美,而是因为它相对更好而已。 所以, 在面对、或者研究新生事物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它的优点,而不是它的缺点。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让自己的操作系统切换一下模式,从“优先关注缺点模式”,转换到“优先关注优点模式”。

195. 投资行为的核心本质有这么两个: 投资必须自负盈亏,所以只能、且必须靠独立思考; 只有投资未来才有真正的胜算,投资的收益才可能大到有意义的地步。

196. 学习就是用自己免费的时间与精力再加上少量的金钱去投资自己的未来。

197. 我们永远不要在容易和艰难之间选择,要在错误与正确之间选择 。要做正确的事情,哪怕很艰难也要做;错误的事情,越容易越不应该做。

198. 生活幸福美满的窍门就在于比别人早半步,早太多了不安全,晚半步就始终遗憾,相对于别人不早不晚,其实就是一样,那就没意思。

199. 花一点时间,想象一下几年之后的你,你希望到那个时候,你自己是什么样子?然后,倒推回来, 提前 按照那个标准 学习、工作 。

200. 我把“生活、工作、学习”这三样东西里面的“生活”去掉了,然后把“学习”放在了“工作”之前。因为, 按照未来的你所需要的标准去学习、去工作,将会构建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活。

201. 多花点时间想想自己未来的样子,多花点时间预演一下,多抬高一点点的标准,多做足一点点的功课,就这样,差异应该就一点点地积累形成了。

202. 剩下的五宗“罪”呢? 傲慢是因为认为别人不可能进步,以为自己的优势永存; 嫉妒是因为认为自己不可能进步,以为他人的优势永存; 懒惰是因为相信自己不可能进步,所以干脆放弃,一了百了; 暴怒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可以进步,所以弱者永远患得患失、永远输不起、吃不起亏;所以强者一旦发现自己的地位可能被动摇就自然而然地勃然大怒; 贪婪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进步效果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才可能出现的复利曲线,所以才生成的不切实际的欲望……

203. 所有人都有进步的可能,只不过是有没有放弃而已,若不放弃,那最多是进步程度大小不同而已。

204. 不要以为你干过的蠢事别人不知道,只是人家没空、或者懒得挖出来而已。

205. 这个时代的恩惠在于,普通人不必一定大富大贵,老老实实学习、老老实实成长、老老实实工作,做个中产阶级并不是很难 —— 早已不再是“必须你死才能我活”的时代了,真没什么必要欺世盗名的。

206. 一个很重要但常常并不被重视的变化就是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 —— 在今天这个社会,三十岁的时候醒悟过来,和一百年前的人十五岁的时候醒悟过来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时间段的增长,明显增加了可以获得并体验 复利效果的概率…… 这就是时代的恩惠。

207. 一个关于书籍的价值观: 花几十块钱(人民币或美元)买回来的一本书,哪怕是有其中一点点的内容(有时哪怕是一句话而已)给我带来惊喜,已经很划算了!

208. 无论学什么,都可以同时向多个人学习(就好像可以多买几本相同领域的书一并阅读一样); 只要满足一定条件的人,都可以成为学习对象(就好像挑书那样,设定一些基本条件); 总是可以在这个人身上学到这点,在那个人身上学到另外一点; 甚至可以从烂人身上反向学习如何才能避免变成那种烂人?

209. 好书永远存在; 经典书籍永远不止一本; 经典书籍也有可能被颠覆的可能; 新的好书永远源源不断; 众多好书都各有千秋…… 同样的道理, 榜样永远存在; 值得当作榜样的人其实有很多; 曾经的榜样,很可能被颠覆,实际上经常被颠覆; 新的榜样永远远远不断; 即便是普通人也常常各有千秋……

210. 改变常常是个过程,且是个很长的过程,不是瞬间能够完成的。能够瞬间完成的改变大多没有什么意义。比如,改变一下瞬间的站姿(其实也是个过程,虽然很短)很容易,但意义也不是很大,彻底改变日常的错误站姿,却需要矫正很长时间,肯定很有意义;但,就因为这是个长期的过程,这个改变的难度就无限提高了。

211. 下个决心,是瞬间的事情,瞬间的决定,行动才是填补后面非瞬间的整个过程的实际内容。若是真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直接把 “下决心的这个瞬间决定” 直接跳过 —— 它没必要存在;直接开始行动就好,这才是关键。

212. 解锁这个关键之后,一切都显得明显了: 改变是个过程。 改变最初的时候很难显现。 改变需要足够的时间,所以也需要足够的耐心。 改变结果出现的时候,已经耗费了很长时间、很多精力、很多耐心。 看到自己的改变,会给自己更多的自信;改变是过程,获得、积累自信也是过程。 看到别人已经改变的时候,不会盲目地羡慕,因为真正改变过自己的你,知道那意味着什么……

213. 千万别用力过猛。避免这个误区的核心在于,心平气和地接受自己最初的弱小。既然改变是个过程,那么就可以把“改变”理解成一股势力,最初相当弱小的势力,它需要时间,需要投入,需要持续投入才能逐步壮大起来。它就跟花儿一样,上来就浇了太多的水,会被涝死的!

214. 人们普遍认为,在教育行业里,是老师在塑造学生。这好像很自然,但更多的时候,曾经长期从事教师职业的我,却更多的时候看到一个反过来的现象: 很多的时候,其实是那些学生在塑造老师。

215. 人是很容易被“ 反向塑造 ”的。你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哪怕你“高高在上”,你还是会反过来被他们塑造。再比如,同样是做销售,卖奢侈品的、卖高档商品的、卖中档商品的、买低档商品的,各自都会被塑造成不同的样子

216. 千万不要做免费的、公益的事情。你还没到那时候。 我写书免费公开在网上,是因为我确实不需要指望它赚钱,更重要的是,我 自信到不需要用市场衡量我自己。 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是公益的,是免费的,你得到的只能是赞扬——哪怕你做得并不好。这是关键,你可能做得并不好,但由于你是免费的、公益的,所以人家只能对你客气 —— 这其实是不真实的反应。 反过来,你收哪怕一分钱试试?只要你出了问题就会有人骂你,甚至不出问题的时候都有人骂你。 不会回避商业,该收钱就收钱,不能免费、不能公益——这是为了得到真实的反馈。 如果在你做得并不好的时候,依然得到赞扬,你最终只能被麻痹。而你不可能一辈子回避商业的,一旦开始玩真的,你就傻了,因为真实的世界(商业世界)全然不是你过往经历的样子。你被麻痹得越久,你越难以从瘫痪状态恢复过来。 在你做的其实很好的时候,依然被骂,这其实是好事,会让你心理上更成熟,承受能力更强。

217. 有的时候,无法远离,那就要通过挣扎,时常认真审视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被反向塑造成意外地不好的样子,哪怕有一点点倾向,都要赶紧矫正, 对自己决不手软才对。

218. 认真筛选自己的朋友,很必要 —— 因为他们终究会成为塑造你的一股力量;认真筛选自己面对的所有人,同样必要 —— 因为他们的力量更大,人多势众,生生不息,连绵不绝,所以更要小心,需要更多挣扎。若有可能,要认真选择自己所身处的环境 —— 因为, 地理位置很重要,远比大多数人想象得更为重要。

219.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是莲花,那不是人;而人想要摆脱 反向塑造 ,不仅不可能天然做到,而且需要很多努力、很多挣扎。 人要真诚热爱自己 —— 然而,很多人其实没有这样的勇气。

220. 没有运气因素的游戏,其实挺没意思的,甚至只能没意思 —— 而下棋基本上就是这种没有运气成分存在的游戏。某种程度上来看,这种完全不依赖运气的东西,只适合职业选手毕生追求。

221. 一旦某人提出要悔棋,那么有一个判断就可以确定了:竖子不足与谋。因为能说出来悔棋,已经说明了很多细节: 技不如人且不自知的人很可怕; 不尊重规则的人无法合作; 爱面子胜过一切的人不可能有什么有意义的进步

222. 之所以说下棋是特别好的类比,更重要的是因为,它能形象地告诉我们,最终的败局,其实来自于很多步之前的某一步错了 —— 从那一步开始,败局已定。后面的只不过都是其实毫无意义的挣扎而已。

223. 更重要的是因为,它能形象地告诉我们,最终的败局,其实来自于很多步之前的某一步错了 —— 从那一步开始,败局已定。后面的只不过都是其实毫无意义的挣扎而已。 于是,再往前推,就是“如何

224. 什么门当户对啊,什么高矮胖瘦啊,什么学历血型啊,都扯淡而已,只有能讲道理这个要求不可或缺。这一步走错了,败局早已经确定。

225. 人生不可能没有任何麻烦。于是,当遇到麻烦的时候,方法论应该很坚定: 对已经发生的麻烦,认了! 检查一下根源究竟在哪里,自己的问题究竟在哪里? 为了将来不再出现同样的麻烦,自己需要改正、改进的是什么? 进而,如何才能 “未卜先知” 呢?方法论是: 多观察、多研究、多思考别人的失败与麻烦。

226. 一杯水,放在冰箱里,会冻成冰,那个杯子的形状(水冻成冰之前的形状)可以推测出水冻成冰之后的形状; 可反过来,如果一块儿冰放在桌子上,一会儿化成了水,我们看着那水的形状,无论如何都倒推不出化成水之前的冰究竟是怎样的形状……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说的是,研究方向不同,会造成研究难度不同;我的意思是,研究焦点不同,也会造成研究难度不同。研究他人的失败,就好像是第一种情况;研究他人的成功就好像是第二种情况。

227. 研究别人的成功很难,因为太多因素其实是隐蔽的;研究别人的失败相对容易,因为有更多更公开的因素可用来研究…… 更为关键的是,研究他人的失败,比研究他人的成功更有指导意义。

228. 失业、离婚、自杀…… 这是特朗博很多同伴的结局。特朗博到最后都没有倒下,他不死心。出狱的时候,他说了这样一句: ... We'll do what every else doesn't think we could do. …… 我们要做所有人都认为我们做不到的事情。

229. 特朗博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分得清楚,电影就是电影,意识形态就是意识形态,这俩东西即便在少数情况下有所重叠,但不一样就是不一样。于是,他写剧本就好好写剧本,绝不夹带私货。他也不想刻意当什么战士,他只是精神上绝不屈服而已。他最令人感觉温暖的地方在于,他懂得理想之外还有家庭,家人最重要。

230. 在描述逆境的时候,人们更喜欢用“抗争”这个词,历史书、传记看多了,我却觉得用“配合”这个词反倒更恰当。当一个人从逆境中走出来之后,回头再看那逆境,暗流涌动的背后却可能是个机会,一个塑造传奇的机会。历史总是这样,它就像一条河,时不时地莫名其妙就产生了一处漩涡,大多数人被卷入漩涡,葬身河底,可总有一些人,“配合”着那暗流,走出一条生路,就成了传奇。

231. 特朗博的策略,其实并不是他独有的,细看历史上所有从逆境中走出来的人,大抵上都差不多: 他们就是很有才华;才华这东西,一点点不够用,必须很多很多; 他们因为有才华而更为勤奋,更不愿、不敢、不甘浪费一点点生命; 他们热爱家庭,那是生活的希望; 他们善待朋友,那是他们生存于世的关联与证据; 他们专注于做能做的事情,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到最好; 他们与之斗争的,不是哪个人、或者哪群人,而是那个把所有人都变成受害者的历史漩涡; 他们最终从逆境里走了出来…… 当这样的人走出来的那一瞬间,过往的对错其实都不重要了,重要的只有一件事儿:他们走出来了。

232. 贫穷与自制力差有很大的正相关。这也很容易解释:贫穷意味着诱惑显得更多、更大、更明显。也就是说,即便在自制力实际上差不多的情况下,贫穷的个体与富有的个体相比,贫穷的个体也会表现得更差。

233. 投资理财的成功与否,从本质上来看,与一个人是否聪明的关联是最小的,因为事实上理财需要的知识相对简单,会加、减、乘、除,会做简单的调查比较即可。 理财最难的地方有两个: 对自我的把控 对风险的把控 这两个都是可习得的,且习得之后不可逆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这两个都是必须通过反复实践才能习得的技能。

234. 转移注意力是抵御诱惑的一种常用的有效手段,这其实也是后来理财成功的人常用的手段。他们会尝试着骗自己,把那些定期存款或者股票投资当作“已经丢了”,尽量不去想它,不去看它。这跟聪明与否其实没有什么关系。有时候,骗骗自己也挺好的,不是吗?

235. 年轻的时候理财虽然难,但即便发生风险,损失也不会太多—因为本来就没有太多。等可管理的财富多了才开始学习,一旦损失,就肯定惨重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尤其可怕的是—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236. 不管怎么说,这只能证明,自控与自制是可以习得的,并且,一旦习得就不会失去,这才是关键。而反过来,开始学习理财,可能也是改善自制力、自控力的方法

237. 不存钱的人,在理财这个人生最重要的技能上就是笨蛋。然后,无论你是谁,都不希望自己成为笨蛋,这也毫无疑问。于是,这是一个“因为没有引发负面情绪而更容易被大脑采纳的建议”。

238. 靠省钱发财明显是不可能的 —— 如果你的赚钱速度低于平均水准的话。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固化,都与个体的赚钱速度有直接关系,而不是与节俭程度有关系。

239. 在一些事情上适当放宽对自己的要求,其实是健康的,反过来才是有害的。 该花就要花,有的时候就要活在当下 —— 注意,只是“有的时候” —— 更多的时候要活在未来。

240.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都是受自己的主观意识所影响的,或轻或重,只不过有些人可以通过对心理学常识的理解去调整自己。

241. 有个兴趣爱好的好处是,闲暇时间有所寄托 —— 没工夫乱花钱,这不挺好的吗?

242. 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财无非就是“开源节流”。相对来看,“节流”固然重要,“开源”才是正途。对年轻人来说,努力提高自己未来的营收能力才是当务之急。微博、微信朋友圈固然得看,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花更多时间去系统地研读正式书籍,多花时间去打磨自己的劳动技能。不要只顾着升级手机系统,也要常常升级自己的大脑,选择更好、更强的思维模式,进而有能力作出不同的选择。

243. 成年之后,生活的一切几乎都是选择的结果。然后,给自己设置一个机制,使自己就是不能动用存起来的钱。这时,欺骗自己其实是有用的 —— 还记得那些 4 岁的孩子是怎么学会通过骗自己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吗?就当那些钱丢了。丢了的钱,不是用来“应急”的,丢了就是丢了!“丢了”的意思是,没了,那些钱彻底没了!

244. 不知道喜欢看电影的朋友是否已经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黑帮片正在没落 —— 全球都一样。为什么呢?本质的原因是,黑帮本身已经不那么风光了。为什么呢?因为在现实中,暴力越来越不值钱了,智力的折现能力早就超越了暴力。

245. 普遍来看,普通人的赚钱能力在越来越快地提高; 普遍来看,普通人在生活必需上的开销所占比例正在缩小。 现在的“90后”、“00后”,大多数情况下是绝对不需要“铤而走险”的。社会的进步正在整体改善个体的生活状况。要相信第一条,所以才能坚定不移地想尽一切办法学习如何获得更强的赚钱能力;要相信第二条,所以大可不必刻意或过分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去换取未来的财富。这两条都笃信且实践,才能做到“别把自己的青春过得太穷”。

246. 知道收入分为两种,主动收入和被动收入,而后更重视被动收入,这也是选择,还是一个很重要的选择,更是一个改变未来的选择

247. 审美认知、审美能力,大多数情况下真的与金钱无关,因为更多更重要的审美体系,需要的不只是某一个器官的感受,而是系统思考的能力。比如,除了美食、美景、美人之外,还有很多事物都是美的

248. 一切的价值观选择,最终都是对“好”与“坏”、“美”与“丑”的判断和取舍。

249. 高品质生活不一定要等到未来,也不一定要有钱才可以拥有。但未来因为现在开始理财成功的你,一定会有更高品质的生活。

250. 苏轼在《留侯论》里就说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意思是说,“蛮勇”其实并不算“勇”,只不过是个“然并卵”的东西。苏轼所说的“大勇”是什么呢?换句话讲,其实是脑壮,而不是肉粗。

251. 在理财与投资的起点就要明白:成功与所谓的勇气无关,靠的是足够的衡量风险与收益的能力 —— 这才是成功的智慧。智慧的特征是,可习得,可积累。

252. 不要觉得“赌博”是贬义,事实上,与“美”一样,风险也是一个客观存在 —— 你爱与不爱,它就在那里,不卑不亢,不离不弃。

253. 大多数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缺乏风险意识。比如,刚学会开车的人,上路之后就常常后怕 —— 看着不怕车辆的行人才反应过来,原来过去那么多年里,自己其实很多次都是在“九死一生”的状态下过马路的。再如,我个人也是在自己开车之后才明白晚上穿着深色的衣服沿着马路走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对没有开过车的人来说,有一些风险“不存在” —— 他们未曾意识到那些很大的风险竟然存在。同样的道理,未曾做过理财和投资的人,往往不知道很多风险的存在,原因仅仅是他们从来没见过、从来没想过。

254. 不仅仅是理财,生活中的任何方面其实都一样: 安全,要靠避险,而不是冒险;要靠小心,而不是勇气。

255. 风险与收益一直共存,并且,风险的大小是可以通过对它的了解和学习而被控制的 —— 这是人类进步的基础,也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但显然,它不会自动消失,或者自动配合人们的行动。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与它共舞。

256. 在追求学识的过程中,免费常常是陷阱。因为,我们的时间并不是免费的,同时会随着我们自己的学识变得越来越贵。

257. 一切有助于帮助自己成长的开销都不能省,尤其对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 —— 你的前途取决于此。

258. 节省肯定没错,但节省肯定不是创造未来的主要方式。铺张浪费肯定不对,但在一些地方对自己好一点,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也肯定没错。

259. 借来的钱,之所以要支付利息,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钱本身就是一种生产资料,它也可以用来购买其他生产资料,而生产出来的商品是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卖掉的 —— 能赚到钱。所以,利息这东西,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

260. 有两个自然规律在人类史上从来都没有变过: 只有第一被重赏 财力积累无上限 上面用过一个词 —— 超群,意思是说,无论是体力还是智力,比别人强一点点其实没多大用,必须是第一,否则不可能被重赏。而自然规律就是“老大通吃”

261. 老大通吃”,发展到今天,这个趋势越来越夸张。创投圈里流行一个朴素的认知,其是古老的自然规律:这个世界,

262. 只有养成积累的习惯 —— 无论是在哪方面 —— 才是抵消被动支出的最有效手段。

[笔记]加倍努力,用被动收入弥补被动支出。

263. 上升与下降只不过是一个真理的表象 —— 现实的经济里没有直线,只有波(动)。

264. 一个人的性格是由他的价值观决定的。而所谓的价值观,其实就是一个人分辨好坏主次的思维体系。

265.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于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体系去判别好坏,进而,好坏的判别,影响每一次的选择。于是,价值观影响选择,选择影响行动,行动构成命运。所以,“一个人的命运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

266. 这个时代的好处是,学识相对容易获得,而且越来越容易获得。读书其实越来越便宜,早已不像过去,只有贵族才有资格读书;正规教育体系固然有很多问题,但毕竟义务教育真的普及了;人们讨论的问题越来越开放,而拥有健康好奇心的人刨根问底也越来越方便 —— 若是能读懂英文,再加上 Google,那简直没有边界。 明白了什么是“双盲测试”(这是学识),就无法成为“中医粉”(这是结果),也不愿意参与各种有关中医的争吵(这是价值观,知道选择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就算被骂也知道为什么,所以无法生气(这是性格),所以更懒得浪费时间,于是得空去做其他有意义的事情(这是进一步的结果)。

267. 人真的不能穷,不能没有积蓄,否则真的会在某一瞬间突然变傻。另外,永远不要“All In”。这在很多时候并不是空话,真的需要放在心上。

268. 《把时间当作朋友》,其实只不过是一句话: 一切都靠积累。 《新生 —— 七年就是一辈子》,其实也只不过是一句话: 我们必须主动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 写书这东西,有时候就是这么无聊: 把一句话写成一本书。

269. 我们必须主动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 我们的操作系统主要由概念和方法论构成。 我们要把自己进化为多任务、多模式的操作系统。 不断进化的操作系统要与、也只能与其他不断进化的操作系统沟通。 沟通的目的是分享,分享最终会形成惊喜……

270. 在互联网上,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是写文章。一个人把自己的想法与思考用文字表述清楚,然后无数人可以读到,认同就认同,若是有人不认同,那他就应该把自己的想法与思考用文字表述清楚,或反驳、或补充,总而言之,足够清楚 —— 且对自己和他人都有积累效应,又不浪费任何人的时间。

271. 把群聊当作消遣倒也不错。不过,若是消遣,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其它更优的方式,不是吗?比如读本好书,看个好电影…… 闲累的话,就复习本好书,复习个好电影 —— 这只是我个人的方式,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创意。

参考链接:

前言 | 新生 (xinshengdaxue.com)

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 (豆瓣) (douban.com)

登山亦有道 | 记录日常,每天进步一点点。 (chenyan98.cn)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匿名的头像 - 登山亦有道
提交
匿名的头像 - 登山亦有道

昵称

在 WordPress 上使用 Sticker Heo 增添互动时的乐趣吧 !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